GROW模型并不是一个只在重大选择时才要用的模型,而是一个伴随成长的思考路径。为了助力伙伴成长,我们公司每年都要实施IDP计划,围绕个人成长去确定自己的素质提升计划。
今年,我的教练在与我讨论个人发展计划时,我们就是按照GROW模型在实施一步一步引导、澄清与明确。
首先明确,我今年需要提升的素质能力是哪几项,例如我希望自己今年能加强高层沟通力。
围绕这个目标,我的教练就会和我一起探讨,在这个素质点上,你自己觉得现在存在哪些问题?你又希望未来达成什么样的状态?而你自己觉得你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一个状态?通过这样一个三连问,我会对于目标素质的确定是否准确,以及差距点到底在哪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。
第三步教练问我,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呢?围绕这个话题,我们一般都能想出很多的方法。这就好像女士面对如何减重时,可以有一系列打算一样。所以在这个环节,大家可以想到的、理论的、理想化的方法都会很多。很多时候,我们的成长讨论好像也会止步于此,因为已经有了具体的行动方案,但是我的经验告诉我,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这一步,缺少接下来的灵魂一问,很多项目大概率还是不会成功。
这一特别重要的最后一问就是,如果我们给行动的可能性满分打十分,你觉得你真正会去采取行动的可能性会是多少分?
为什么我说,这一问特别重要,因为当我自己第一轮走到这的时候,我发现我给自己的行动只能打到5分,甚至更低。那我的教练和我就会一起去探讨,why?重新再回顾,我就会发现,我在找原因和想方法时,很多时候会绕过自己内心深处最核心的原因,拿出一些表面的理由,找一些可能做可能不做的方法。
因此在个人成长过程中,我的体会是,模型四连问,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是第四问关于变化意愿度的反思,但是真正确保变化成功概率提升的,也是第四问。只有找到我们真正的障碍点,把行动的意愿提升起来,行动才可能真正产生.